字画文化

陈波书法:从8个角度聊中锋行笔、淡墨空玄八大山人的书法

今天就一位书画大家介绍给大家,当今范曾说:“我再活30年,超越八大山人”此话一出人人皆笑,唯有范老师很自信。

八大山人是谁?八大山人名叫朱耷,是明末清初的画家书法家,明朝灭亡之后,他因心情悲愤,于是落发为僧,后来成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他的绘画特色着眼的是画面布局上的地位与气势,绘画布局突出适时、出奇、巧妙的特色,如有发现画面布局上的不足,有时就在画上提诗,补充含义。
能文能诗、书法精妙、画有意境——几个方面相得益彰,这便是八大山人绘画作品的巧妙之处。
八大山人向来被中国传统书画界视为“标杆”。今天从八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一、说说的名号那点事】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二、八大山人生平介绍】朱耷,(zhūdā)八大山人,俗姓朱,本名朱统托,后名耷。为明江西弋阳荣庄王朱奠壏七世孙。生于明天启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享年八十一岁。幼负性绝慧,早事诸生业。明亡,甫弱冠,佯装喑哑。三十九岁,遯迹江西奉新山耕香院,从颖学弘敏大师学,薙发为僧,释名传綮,曾藏八大人觉经,遂自号八大山人,或谓寓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又谓其署名,喜以草书连缀笔画,视之,八大二字有似哭字笑字,山人二字有似之字,合而读之,类哭之笑之,皆隐约有玩世之意。其它别号,尚有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驴汉、人屋、刃庵、拾得、何园、洛园、黄竹园、书年、书疾、八还等,不一而足。居山二十年,称宗师,从学者百余人。其后,清廷诏举博学鸿词,临川令胡亦堂闻其名,迎入官舍,心不愿就,佯发狂疾,走还南昌。自是常戴布帽,曳长袍,倘佯市肆间,履穿踵决,拂袖蹁跹,儿童后随哗笑,亦不之顾,与人不言不语。晚年,归隐青云谱,筑寤歌草堂以居。死后,葬于新建县中庄。

山人有自题山水册,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薍石枒杈树,留得文林细揣摩。足为其生涯与艺术交融之写照。

【三、八大山人字体特色和风格】八大山人的书法与他的绘画一样,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八大山人书法从唐楷入手,书写中,他有意夸张某些笔画,如横画有隶书意味的收笔,以及某些捺笔等。这或许已经暗示出他对规范的敏感,以及潜意识中对规范进行修正的欲望。其后八大山人又逐渐深入董其昌,同时又把视线转向了黄庭坚和米芾。1690年以后,八大山人确立了自己书法创作的个人风格,后人称之为“八大体”,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流传于世的有篆、隶、楷及行草,在诸体之中尤以行书见性情。其行书最显著特点就是“简约、圆劲、错位”。
在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中,首先强调的是结构。他把行书与草书并置在一起,字形的结构常常会作变形、错位处理,上下结构的字中心不在一条直线上。造成结构上的某种冲突。他在处理字的结体时,转折处多以直接圆转为主,并向右上方做夸张处理,所以八大山人的字形多半是左低右高,左紧右松。

八大山人的用笔,表面上看几乎省去了一些提按、顿挫,其实细品,这些一样都不少,他常常顺势铺毫,任笔锋自然运转,下笔极为简约。他的折画,特点非常明显,常常是以中锋向右上方行笔,然后借势圆转,省略了一般的提按方折。
八大山人75岁以后书写的信札,极为随意,似乎不再计较是否中锋行笔,只是将笔压在纸上,往前推移而已。圆笔、方笔并行,枯笔、湿笔并行,毫无摆布和执意夸张的痕迹,但作品节奏变化丰富、空间畅达。

【四、八大山人主要艺术方向】八大山人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还有,他画上的题诗、签名和印章,也是怪怪的。例如他自号八大山人,解释的人很多,至今学者们还有不同争论。他有一方印章,印文刻作,有人说它是由八大山人四字组成,有的人则持慎重态度,称之为屐形印,因为它的形状像只木屐。至于他画上的题诗,许多句子更是令人难解。

【五、八大山人书法有3大特色】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以独特的中锋、篆笔及秃笔为主要构成要素,在画面中形成的现代构成意味极强的章法形式和虚幻的空间效果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笔者认为八大山人的个性十分强烈,慕习者不容易摆脱他已构成的模式的影响而进入更深处。黄宾虹先生曾评价八大山人“书法第一、绘画第二”。可见要读懂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我们必须对其书法创变理路以及之所以产生这种创变的外在与内在原因有所了解,精神层面的东西才是决定一位艺术家作品风格的真正原因。
1、、身世的突变、艺术思想上的叛逆

34岁时所作的《传綮写生册》中的题识与书法中了解他当时书艺上的动向,上面有五段楷书、一段隶书、一段草书、三段行书,其中行书段风格各不相同,这几段文字显示出八大山人早年书法学习与创作的有关状况。虽说与他中年后风格成型期作品相比显得稚嫩,还看不到完全属于他的面貌,但他能写出一手比较端整的欧体楷书,且结构匀称、点画妥帖,这充分说明朱耷是在努力研习书艺,在艺术上不断进取的。
南京博物院藏八大山人《欧阳修昼锦堂记》大轴(纸本,纵167.5厘米,横85.5厘米)
我们再来仔细看他写的欧体字,笔画结体硬瘦俊朗,甚至有些笔画在书写过程中被有意夸张或拉伸,如横画有隶书意味的收笔,这或许已暗示了八大对规范的敏感和潜意识中对规范进行修正的欲望。邱振中在其著作《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中指出,“从宋代以来,唐代楷书几乎成为所有人学习书法入门的范本,其中欧阳询的楷书又以其结构的严谨、挺拔而受到人们的特别推崇。欧体楷书可能是八大山人学习书法时入门的范本,而且临习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显然,八大山人早期的书法是离不开这种选择的,他所写的楷书、行书还有草书,基本上使用的也是唐代楷书“提按、留驻”的笔法,这些说明了八大山人早年深研过唐代楷书。唐代的楷书是把运笔的复杂操作放在笔画的端点和弯折处,并且用提按的方法突出这些部位,而笔画中间部分则一带而过。这种笔法影响到唐代以后的整个书法史,影响到其他各种书体的书写。八大山人对各种书体的深入研究也充分显示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大胆创新。

《传綮写生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龙科宝说:“八大山人其行草深得董华亭笔意。”杨宾说:“八大山人虽云指不甚实,而中锋悬肘,有钟(繇)王(王羲之、王献之)之气。”从《全集》的第一集署名“驴”的《酒德颂》及署名“驴”和“个人”的册页上题画词来看,八大山人的书法基本上采取的是侧锋,结体徘徊于黄、米、董之间,有了一定的自家面貌,但不甚明显。八大的行书在做过各种尝试之后,选定董其昌作为依傍,从而使他的行书很快摆脱了原来的混杂局面,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以中锋为主导的用笔方式的基本形成及其潜在动机
如果说八大山人早年对董其昌书法的偏好是因为康熙喜欢董其昌的书法,且康熙年间董其昌的书风最为流行,那么八大山人从“避清”的反抗心理到超脱的“和清”的心理转变,一方面原因是八大山人对禅学、道教精神逐渐深入领会,世俗的繁杂琐事已不能左右他的心;另一方面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他与世隔绝的寺院生活的消磨,八大此时的心境已完全沉浸在书画艺术上了,他对清朝统治的不满情绪也已在挥运笔墨间得到宣泄;再有一个方面是当时清统治者的怀柔安抚政策。

八大山人题下此诗:“天下艳花王,图中推贵客。不遇老花师,安得花顷刻。”诗中除了对艺事的自负外,还不免使人觉得,八大希望做别人的“贵客”,一显自己的才华。从1678年到1686年间,八大山人的草书作品逐渐增多,而且不再是原来所写的“章草”,而是放纵不羁的狂草。

当代人文科学研究表明,由于受生存环境、成长经历、受教育的情况及生产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在心理素质、性格倾向、情绪状态、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它们是形成不同思维方式的“先天因素”,深深潜入人们的心灵底层,潜在地支配着人的思维活动。社会心理学家也认为,人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当一个人经历了对自身素质不利的因素必然导致其心理危机和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说:“八大山人在总体上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而深深感伤的人格价值。在中国封建时代,人格是由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方面相统一构成的,在当时,人们没有大生产先进和优越的环境,人们的社会性也不强,人们主要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满足他们的自然生理需要,因而自然性占有很大的比重。八大山人所处的混乱历史环境必然决定其转向隐逸山林、谈玄论道,以及从宗教等精神领域中求得安慰,因而精神性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3、中锋篆笔、“淡墨秃笔”的“形质”特征及隐秘情思
有关对八大山人成型期作品的论述,用得最多的词主要有逸笔草草、寥寥几笔、惜墨如金、删繁就简、简括凝练、简约空灵、简拙、含蓄等。
“淡墨秃笔”是“八大体”在“形质”上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从“改体”到最后一件作品,始终保持下来。用秃笔写出等线,在书法史上不多见。由篆到隶的重大改进之一,是由等线变为有粗有细的线条。《八大山人全集》第二集刊印八大山人临写的《石鼓文》《禹王碑文》充分印证了八大山人成熟期的书法是以中锋为主导的用笔方式,体现了作品的空灵圆转、亦行亦草、篆楷互用、藏锋含蓄的风格。《行草诗轴》(1687—1688)《古诗十九首》(1688)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它们进一步打散了单元空间固有的联系,使所有空间都变得松动、开放,给观赏者的感觉是几乎可以在所有空间中自由穿行。它们的笔法、结体远非精到,也没有足够的传统的依据,但它们所带来的空间的自由流走,是八大山人前后两种书风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理想的过渡状态。

1690年至1705年八大山人去世,是八大书法创作的个人风格确立期,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包括行书、草书、楷书等。在这些作品中,强调的首先是结构,他把行书与草书并置,造成结构上的某种冲突,同时再用一种圆转的笔法——中锋秃笔将二者统一,从而展现出新的面貌。

李苦禅常言:“写意书画自分数品:狂涂乱抹,佯作才子态者为‘俗品’;功力甚佳而画意平平者为‘能品’;只见其传神而忘其功力修养者谓之‘神品’;神来之笔,妙不可言,尤不能再者谓之‘妙品’;全然隐去功力修养而似于来思不勉中从容中道者,物我两忘,人即画,画即人,‘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人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淡,与神为徒’,全若火籁自呜,遂谓之‘逸品’,逸品境界唯中国画中有之,……八大山人大半墨迹……”可见李苦禅把八大山人的书画定义为“逸品”,其人则升座于画圣之尊。
近代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对八大作品做过生动的描述,从八大的这些传世之作来看,八大向世人诉说了他内心的“孤独、寂寞、伤感、悲哀”。当代学者余秋雨先生在其著名的散文《青云谱随想》中有段对八大的精彩描述:“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
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萎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做自身存在的目的。”

【六、八大山人的书法好在哪里?】要去讨论一名书法家作品的优点,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要从他的取法审美、风格特点和艺术境界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从学书历程上看,有两个重要学习对象,一是董其昌,二是王羲之,八大山人主要通过学习这二人的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1、八大山人的取法对象和审美意蕴高明
从八大山人学书脉络上看他首先是学董其昌的字,得到了董其昌略有禅意的空灵气息,继而以篆籀用笔研习王羲之,开创了一派自古未有的全新“禅意”书风。
而禅意书风空灵散淡的特征实际上也成为八大在以后书法作品中的主要艺术表现。
如上图是八大山人临董其昌行草作品。其风格从笔墨上看,墨色简淡、行笔悠闲,看作品觉得高僧意味在里面。而这些特征其实与董其昌的原作一致,这是对作品气息的把握情况。
2、八大山人书法的风格特点格外突出
我们去看他他临董其昌所用的字法与董字不是全部一致,朱耷在结构上已经做了很多个人风格化的处理。
譬如第一行的“颜平原”、“五”字,第二行的“帖”、“祭侄”、“争”、,第三行的“脯”,第四行的“家”等字,都没有遵循董其昌的处理方式,而是采用了一定的手法对原字做了夸张,本质上是以个人风格替代了原字。
那么,八大的字是怎么来的呢?一般认为,八大是通过学习王羲之的字形,并加以改造,才有了八大自己独特的结字方法。
具体改造手法法是:将王羲之的字法做一定程度的留白处理,如上图画圈处,通过夸张王羲之的原字部分特点来达到塑造个人面貌的目的。
八大山人在个人风格塑造方面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的作品以一手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学王羲之高手风格的字出现在世人面前。八大写这一手新派的王字行书,虽然没有脱离董其昌“简静”、“恬淡”、“闲适”的审美意蕴,但是在字形方面已经完全看不到董其昌的一丝影子了。
3、八大山人的境界高超
很多人不是很理解,艺术品是怎么体现境界的?
其实当我们看到如《祭侄文稿》,感受到颜真卿悲愤交加;看到《黄州寒食诗帖》,感受到苏轼的愁闷孤寂;看到《兰亭集序》,感受到王羲之的娴雅悠游。如果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流淌,那么你必然已经读懂了这件艺术品最高明的本质——观者看书作便有所感。

【七、八大山人的书法核心笔法是什么笔法?】
研究分析八大山人的笔法,需要总结他一生经历儒家文化熏陶、出家念佛、潜心道教三时期,以及书画艺术历经临摹长进、个性发挥、安静成熟三阶段。
由此,他的书画比较充分吸收了儒释道文化精髓,兼具传承性、创新性、实用性和普遍性特征。我们研究八大山人笔法,主要研究其形成个性风格的中后期作品。
八大山人是书画家,他的书法经常要用于题署绘画作品,而题署绘画作品的书法,要求与绘画画面相呼应、相融合。因此,整体上,八大山人书法呈现出取势上的顺势而为,和布局上的融会贯通。
八大山人的笔法极具个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繁简相宜,以简为主;二是方圆呼应,以圆为主;三是字体常错位运行,擅于在变化中取势;四是细心谋划,楷行草交替并用;五是不失传统,大胆创新,独具一格。

【八、编者结语】据王方宇先生考证,最初,八大山人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他的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八大山人在许多绘画作品上的款跋,相当精彩奇巧。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八大山人也能诗,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题上自己随兴发挥的诗,意境就充足了。陈波老师提醒同学们不要刻意的临摹,掌握他的精髓,溶入自己的特点,才能自成一家。
己卯(1699)八大山人的书体已经形成,所书在字形表面上看,仍是其晚年书法的面目,而晋人书法的气质却蕴藏于内,难以点画求之。八大一生书画风格境界多变,不可以一时论之,就比书而言,笔法浑厚,字体外形气盛,而内含丰满,耐人寻味。
我个人是十分喜爱八大山人的,目前国人审美严重低估了八大山人,最后作为晚辈学生的我,用书法敬畏“八大山人”!

原创:书法评论、书法理论,欢迎书法爱好者转发,请在留言处说明出处

上一篇:傅山晚年大草力作,郭沫若赞志在千里
下一篇:市民收藏的这几枚邮票好珍贵!快来瞧一瞧 返回列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